景氣度持續高企 第三方治理獲政策“大禮包”
【中國環保在線 行業動態】由“誰污染、誰治理”轉變為“誰污染、誰付費”的第三方治理,或將在2019年再次迎來春風。根據此前國務院會議釋放出的明確信號,未來三年內,污染防治第三方治理企業將減按15%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
“從2019年1月1日-2021年底,按15%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為持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國務院再次釋放大招。作為典型的政策驅動型行業,包括第三方治污市場在內的環保產業鏈正迎來小陽春。從6年前高層明確“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到頂層設計每年都有與之相關的新政發布,第三方治理始終被環保圈寄予厚望。
“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是我國環境保護實際需要的環境污染治理新模式,也是今后我國環境保護轉型發展的大趨勢和必然方向。”資深環保專家胥樹凡曾這樣說過。所謂第三方治理,就是排污方通過支付費用的方式,將所產生污染委托第三方專業環保企業進行有效治理,即“排污者付費、專業化治理”的模式。同時,第三方治理極大調動了社會力量參與環境監管,緩解當前生態環境主管部門環境監管面廣、量大、人手不足的困境。
另據權威媒體報道稱,此次第三方治理企業將通過設定一定條件,使符合條件的第三方企業直接申報享受稅收優惠政策,減輕企業負擔,促進污染治理的專業化和規模化發展。在稅收政策方面,除了直接的稅收優惠外,還可以適當擴大環保設備企業所得稅抵免額度。而在此前全國兩會上,就有業界觀點提出要將制造業增值稅從16%降低到13%。
與過去相比,如今的環保治理更關注區域性、流域性的環境質量,已經由“點狀式”演變到“帶狀式”。如若單做一兩個項目,很難在運營成本上占得先機,高成本也讓排污方難以接受。規模化的同時,還要注重專業化,這也契合了“實行專業化分工,使排污及治污實現主體分離,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的第三方治理模式。
一邊是政策力推,一邊卻遭遇困局。公開資料顯示,中國正處于工業化中后期,工業污染已占總污染70%以上,成為環境污染的主要根源。在地方層面,已有上海、河北、吉林、廣西等逾25省份先后出臺了鼓勵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相關的政策。但與此同時,工業污染治理設施的社會化運營比例仍相對較低,僅有5%左右,而城鎮污水處理設施的社會化運營比例已達50%左右。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第三方治理企業尚未形成合理、穩定的盈利模式,污染治理項目大多投資回報周期長,存在較大投資風險。迄今,第三方治理企業相當一部分屬于中小型企業,面臨的資金壓力尤為凸顯。同時,因第三方治理現行門檻較低,暫無過多資質要求,不僅直接影響治理效果,還可能引起惡性競爭。
而第三方治理所遭遇的困局,很大程度上或可交給“市場”去解決。在環保新政策、新舉措推動下,包括第三方在內的治污模式也在不斷創新和探索之中。也正基于此,根據2017年各細分領域環保公司財務數據測算,水務、垃圾焚燒、再生資源、污水處理行業實際稅率較高,因而在此次降稅中上述細分板塊有望受益。有預測稱,“十三五”期間,其市場規模將破千億。
文章鏈接:中國環保在線 http://www.hbzhan.com/news/detail/128856.html